|
人天生就有一种喜欢自己亲人的冲动,弗洛伊德称之为俄狄浦斯情节(名字取自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妻取母的故事),根据弗洛伊德的描述,人在成长的幼年期,总是将自己的父母亲或者其他的长于自己的亲属视为自己的依恋对象,而且往往是异性上的依恋,即女儿一般喜欢自己的父亲而儿子却喜欢自己的母亲,这种依恋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就像人内心的一头猛兽被带上了枷锁,此时人会将自己的依恋对象转移到一个合乎道德的对象上即同龄的异性,这时我们称之为爱情,而那种被抑制的性意识弗洛伊德称之为潜意识,而在这种潜意识下的"人"可以称之为本我,而自己现时所反映的"人"可以称为自我,至于那个被道德律令约束的"人"可以称之为超我,我们在现实中总是以自我的形态在社会中生存的,但这并不否认那个潜意识状态下本我的存在,所以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人是一撇一捺的悖论,即人总是在本我和超我的斗争中发展自己的,不过,当条件具备时,超我将被抑制,此时人就会超出道德的禁锢,做出所谓的乱德的行径,而其中就有乱伦一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像A片中经常出现的诸如亲生母亲或者义母会喜欢自己的儿子,似乎并不符合所谓的儿女喜欢父母亲,但这并不是对上述分析违反,因为此时作为父母亲他们的这种爱恋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准确的说爱恋正在延续,爱恋的对象转移到了自己的儿女身上,从此可得知,A片比较科学的反映了这一现象,因为很多这种题材的A片中母亲或者父亲要么是已经丧偶而单身独处,要么是再婚而对方有一儿或一女,而且可值得赏味的是,当父母亲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失去自己的儿子或女儿如婚嫁等情况时,这种爱恋更加浓烈。
当然,将对乱伦的禁止单纯的解释为生物学上的优生行为我觉得便难以解决一个问题,即在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情况下人们的智识普遍不高,此时其认识乱伦的对优生的危害似乎并不能有很强的可能性。不过,幸好有其他学者可以值得借鉴,当然其论述也非常精彩。根据社会学者的研究(在这方面可以有费孝通、涂尔干等学者值得称赞)在远古社会中,人们总是集体生活,而集体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便是图腾,在这种环境背景下,涂尔干提出了一个很有名的乱伦禁忌起源学说,即血恐惧说,对于此一学说堪可媲美于弗洛伊德的仇父说,后者认为远古时代每个男性都有独占本群体的女性的冲动,所以他必须在儿子未成年时将儿子赶出群体,而这亦引发了儿子的仇恨,他们联合起来,杀死子自己的父辈们,而为了防止这种危害性极大的行为,于是他们约定以后不得对自己群体内的女人产生性冲动,必然去族外找寻异性,该说我认为从心理上的角度来解释过于不真实感,而对于后者来说我认为更加信服。涂尔干则认为在远古时血液是神圣的,理应保持敬畏,而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神祇,故对于每个人来说其所应畏惧的神灵就是自己的图腾,而女人却是不间断的出现经血等流血现象,更重要的是初夜时也会流血,这对于本氏族的男性来说是极为恐怖的,所以他们不能在本群体内寻找,而只能去他氏族内寻找异性,因为此时他氏族的图腾对其而言并不属于本人信仰的神灵范畴。这个学说在某些原始部落中得到验证,但个人以为仍显单薄无流通量。至于禁忌的通说,费孝通作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解释,人最大的关爱就是对自我的关爱,所以人文主义者坚持,生命和安全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而安全环境从社会结构上来说,意味着整体结构的协调统一,而乱伦现象却是对这一结构的严重威胁,因为整个社会结构是由无数人组成 ,无数人的地位构成了他们的社会关系,但是对于乱伦来说,比如一个儿子和母亲结合产生了一个男孩,那么男孩对于儿子来说可以说是他的儿子也可以说是他的弟弟,社会关系处于极端不稳定之中。当然乱伦是否是全然无益的,也未见得是正确的,至少在抚养后代上人类属于超级精细的工作 ,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亲属总要在这方面更占优势。
总而言之,乱伦在脑海里想想可以,但付诸行动的话在理论上不太符合,一句话概括,患莫大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