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红楼梦的一些理解】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5 02:1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论人:csw199910520
2023年6月12日首发于第一会所(SIS001)
原作者:不详
字数:2503

  以前有人说《红楼梦》是一本写给女人的小说,我觉得这真是一句荒唐到家
的话。如果是那样,它也就不会名列四大名著之首了。以前毛泽东曾说过:「他
是拿阶级斗争的观点在看《红楼梦》,那些小丫头就要被主子欺负嘛。」。对于
这个观点我一半赞同,可以说曹雪芹描写了大观园封建社会的一面,大观园映射
了当时的等级制度,这一点,从《红楼梦》里所描写的不同人物之间的言语和行为,
就可以看得出来。贾母就如同皇上,一言九鼎;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就好比
是以前的军机处,现在的政治局常委。而王熙凤就是中办主任,一个大内总管。
宝玉,黛玉,宝钗,湘云这些就是政治局委员;那些核心人物的贴身丫头诸如鸳
鸯,袭人,平儿之流就是中央委员;以此往下到小丫头,婆子们依次按等级排下来。
曹雪芹之所以要把这一切尊卑层级描写得清清楚楚,在我看来,如果以道家的观点
来说,就是在告诉世人贾宝玉是「游心于物外」地,以出世的视野,看清了大观园
的地位尊卑,也看清了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可贾宝玉也是这个大观园的一份子,当他走进大观园,走进这群人的时候,
曹雪芹让他带着感情地走进那些女子,而并非冰冷的接近。在小说中,宝玉不同
于贾琏等淫色之辈,他身上带着并传递给众女子的那份感情是一种真正的人的感
情,而不是出于性欲或是色欲的淫色之情,这些从他对于芳官等小丫头的真诚关
心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可以说,这「一出一入」就是《红楼梦》最伟大的地方,曹雪芹是在借贾宝
玉告诉众人,要有跳出事物,以出世眼光看问题的能力,而当看清了这人间世之
后,在入世时则要带有感情地去做事,去对待每一个人。论语中说:「君子笃于
亲,则民兴于仁」。爱是由近处逐渐向外扩充的,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真诚爱别
人,才能发展到爱社会,爱国家,爱天下。宝玉的真实感情正是自古至今为政者
往往最缺乏与真正需要的。可以说,宝玉的这「一出一入」就把《红楼梦》这本
小说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在小说中,贾宝玉不仅是一个有感情的人,更是一个多情的人。前面说过,
因为宝玉的情并非贾琏之流的淫色之情,所以他的这份多情才具有极高的超脱世
俗的价值。我们平时总在说做人要有菩萨的境界,什么是菩萨的境界?中国有句
俗语说:「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这是在说自己对于人生哲理觉悟之后,
对于这世界,对于一切的事物非常多情,尽量施以助力。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明
知世界不可救而尽力去救,救一个是一个,这就是圣人的境界。所以说宝玉这
「多情乃佛心」的境界让这个人具备了大彻大悟的高度。
  而什么才叫对于人生哲理大彻大悟的境界?「听曲文宝玉悟禅机」这一段就
是在讲这个境界。宝钗生日,她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的戏。宝玉不解
其中好处,宝钗说这词填得甚妙,你看:
  「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
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后来宝玉回去自己写了一首词: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
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这「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和「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就
是悟道的境界,所以宝钗在看过宝玉的这首词后说:「这个人悟了」,众人一笑。
  小说中,引导宝玉悟道的是宝钗,不是黛玉。世人都说,《红楼梦》里贾宝
玉喜欢的人是黛玉,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是宝钗。小说中对宝钗的外貌描
写是这样的「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
眼如水杏。又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我前面说,曹雪芹
虽然把贾宝玉写成一个不爱治学读书的人,但从他那「一出一入」的境界看得出
他是一个明理的人,可以说,中国历来都认为真正的学问在于明理。论语里反复
告诉学子,真正的学问在与通达人情世故,而不是诗文歌赋,后者只能叫知识而
不是学问,小说里宝钗也曾说过:「男人读书就是要明理,不明理是被书耽误了,
也是糟蹋了书。」。可明理并不一定非要通过看书,就像南怀瑾曾经说的:「有
些乡下人一辈子没出过大山,生活很苦,你去问他你苦吗,他说,这就是命!」。
而这就是学问,真正的大学问,很多博士教授都不一定能有这样的学问。所以说
宝玉既然是个明理之人,对于向宝钗这样通达人情,又学识渊博,并且容貌丰美
的人不可能不喜欢。黛玉比起宝钗,学识毫不逊色,但她并不通达人情,为人刻
薄,并且「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我觉得一个明理的男人,从外
貌上讲,往往不太会喜欢特别瘦弱的女子,而喜欢体态丰满,甚至有一点胖也无
太大关系的人。纵观古今,大英雄以及才子很多都是这样。况且黛玉有点太病兮
兮的了,花落了还要去收回来,还要葬下去,情调非常美,文章也作得很好,那
句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就是林黛玉!怎么不生肺
病?你管他谁葬你,死了就死了。试想假如是宝钗如果也硬要来个葬花的话,那
她诵的词很有可能就是龚定盫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玩笑
而已)。另外如果宝玉并非喜欢宝钗的话,曹雪芹也就没必要弄出个「金玉姻缘」
的配对项圈,来把关系交缠得扑朔迷离。
  但曹雪芹为什么要让贾宝玉去追林黛玉呢?我觉得这是一种前面所提到的圣
人境界的升华,就是「明知世界不可救而去尽力救」的境界。正是因为黛玉虽然
学识渊博但不通达人情,而这不通达人情和黛玉幼年丧母并且在大观园里无父母
照应有关。所以宝玉才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助她通达人情,这种境界一般人很难
会有,但宝玉很容易会有。首先他在大观园里的状态是很逍遥的状态,贾母疼爱,
众人争相攀附。并且在大观园里,他身边都是才女佳人,所以他看女人已经「齐
物」了,也就是觉得女人之间都差不了太多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很小心的
处理和众姊妹之间的关系,体贴黛玉,关心袭人,甚至在意平儿的喜怒等等。并
且通过在大观园的玩闹,他看清了这个大观园的等级以及姊妹还有丫鬟的特点,
所以当他入世时就选择了一个最不通达人情世故的人亲近,以救世之心救人。可
以说这和《庄子》内七篇从《逍遥游》到《齐物论》到《养生主》到《人间世》
到《德充符》到《大宗师》再到《应帝王》的逻辑是一致的。所以后人说曹雪芹
从《庄子》的哲学中领悟到了许多,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


[ 本帖最后由 夜月 于 2023-6-17 17:17(GMT+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

帖子

2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6
沙发
发表于 2024-6-5 02:16:51 | 只看该作者
红楼梦断断续续只看了一点,但是十分认同你的观点,红楼就是在通过一个“院子”来讲关于封建社会的一些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

帖子

3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8
板凳
发表于 2024-6-5 02:17:49 | 只看该作者
红楼梦的故事内容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用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尤三姐等个性鲜明的人物描写了封建官僚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特别是贾家的衰落过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说明了封建王朝必将衰落的历史命运。
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是贯穿全书的主线。这条线索从林黛玉和薛宝钗先后接踵来到贾府,与宝玉的爱情纠葛开始形成,并在矛盾中向前开展。
黛玉和宝钗在“哀”与“乐”截然不同,“悲”与“欢”强烈对比之下,一个“魂归离恨天”,一个“出闺成大礼”,终成悲剧结局,是主线的高潮,也是实现全书主题的集中所在。
它以贾、林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贾、林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
[ 本帖最后由 FM666YXUMRMJSVI 于 2023-6-23 18:30(GMT+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4

帖子

8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5
地板
发表于 2024-6-5 02:18:19 | 只看该作者
观点很有理据,即是明理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5#
发表于 2024-6-5 02:19:09 | 只看该作者
看了题主的评论,突然想来红楼梦在形而上的讨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有许多相似,每每惊叹于作者们与读者之讨论善恶极其艰难的交锋而震撼,只是年纪还小,只能察觉出很浅薄的观点,希望将来常看常新。
不过话说回来,感觉还是得回到马克思的现实与理论相结合,明理这件事是比较主观的,容易导向二元对立陷入虚无主义也是极可能的,但就像作者们一样。哪怕个人意志多么微小,也坚信靠意志可以影响客观现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

帖子

2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6
6#
发表于 2024-6-5 02:19:48 | 只看该作者
我学识浅薄不敢妄评。初次读红楼是在初中年纪,并且是为了读而读,心里憋着一股劲,我就不信我搞不懂红楼里的各种关系。真正读到第五回宝玉神游太虚的时候,我承认我有点看不懂了。各种线条埋在里边,各种隐喻隐藏在里边,让小小年纪的我有点读不下去了。但是随着往后的深入,恍若不是在读小说,而是在看一幅画卷。书里的大观园群像,亭台楼阁,飞龙雕玉柱,就像是一个画卷呈现在眼前。而后在反应过来的时候,人已经被吸引过去了。我读的时候并没有带着什么意识形态和悲春伤秋去看,我就是在看一个人,在照一面镜子,镜子里的宝玉恍若就是我。“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每当读到这个地方,我都会幻想,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会不会有人流泪?会不会有人为我伤心?宝玉能给我共鸣,我觉得我就是宝玉。我被书给读进去了。评论人:csw199910520
2023年6月12日首发于第一会所(SIS001)
原作者:不详
字数:2503

  以前有人说《红楼梦》是一本写给女人的小说,我觉得这真是一句荒唐到家
的话。如果是那样,它也就不会名列四大名著之首了。以前毛泽东曾说过:「他
是拿阶级斗争的观点在看《红楼梦》,那些小丫头就要被主子欺负嘛。」。对于
这个观点我一半赞同,可以说曹雪芹描写了大观园封建社会的一面,大观园映射
了当时的等级制度,这一点,从《红楼梦》里所描写的不同人物之间的言语和行为,
就可以看得出来。贾母就如同皇上,一言九鼎;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就好比
是以前的军机处,现在的政治局常委。而王熙凤就是中办主任,一个大内总管。
宝玉,黛玉,宝钗,湘云这些就是政治局委员;那些核心人物的贴身丫头诸如鸳
鸯,袭人,平儿之流就是中央委员;以此往下到小丫头,婆子们依次按等级排下来。
曹雪芹之所以要把这一切尊卑层级描写得清清楚楚,在我看来,如果以道家的观点
来说,就是在告诉世人贾宝玉是「游心于物外」地,以出世的视野,看清了大观园
的地位尊卑,也看清了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可贾宝玉也是这个大观园的一份子,当他走进大观园,走进这群人的时候,
曹雪芹让他带着感情地走进那些女子,而并非冰冷的接近。在小说中,宝玉不同
于贾琏等淫色之辈,他身上带着并传递给众女子的那份感情是一种真正的人的感
情,而不是出于性欲或是色欲的淫色之情,这些从他对于芳官等小丫头的真诚关
心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可以说,这「一出一入」就是《红楼梦》最伟大的地方,曹雪芹是在借贾宝
玉告诉众人,要有跳出事物,以出世眼光看问题的能力,而当看清了这人间世之
后,在入世时则要带有感情地去做事,去对待每一个人。论语中说:「君子笃于
亲,则民兴于仁」。爱是由近处逐渐向外扩充的,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真诚爱别
人,才能发展到爱社会,爱国家,爱天下。宝玉的真实感情正是自古至今为政者
往往最缺乏与真正需要的。可以说,宝玉的这「一出一入」就把《红楼梦》这本
小说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在小说中,贾宝玉不仅是一个有感情的人,更是一个多情的人。前面说过,
因为宝玉的情并非贾琏之流的淫色之情,所以他的这份多情才具有极高的超脱世
俗的价值。我们平时总在说做人要有菩萨的境界,什么是菩萨的境界?中国有句
俗语说:「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这是在说自己对于人生哲理觉悟之后,
对于这世界,对于一切的事物非常多情,尽量施以助力。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明
知世界不可救而尽力去救,救一个是一个,这就是圣人的境界。所以说宝玉这
「多情乃佛心」的境界让这个人具备了大彻大悟的高度。
  而什么才叫对于人生哲理大彻大悟的境界?「听曲文宝玉悟禅机」这一段就
是在讲这个境界。宝钗生日,她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的戏。宝玉不解
其中好处,宝钗说这词填得甚妙,你看:
  「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
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后来宝玉回去自己写了一首词: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
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这「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和「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就
是悟道的境界,所以宝钗在看过宝玉的这首词后说:「这个人悟了」,众人一笑。
  小说中,引导宝玉悟道的是宝钗,不是黛玉。世人都说,《红楼梦》里贾宝
玉喜欢的人是黛玉,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是宝钗。小说中对宝钗的外貌描
写是这样的「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
眼如水杏。又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我前面说,曹雪芹
虽然把贾宝玉写成一个不爱治学读书的人,但从他那「一出一入」的境界看得出
他是一个明理的人,可以说,中国历来都认为真正的学问在于明理。论语里反复
告诉学子,真正的学问在与通达人情世故,而不是诗文歌赋,后者只能叫知识而
不是学问,小说里宝钗也曾说过:「男人读书就是要明理,不明理是被书耽误了,
也是糟蹋了书。」。可明理并不一定非要通过看书,就像南怀瑾曾经说的:「有
些乡下人一辈子没出过大山,生活很苦,你去问他你苦吗,他说,这就是命!」。
而这就是学问,真正的大学问,很多博士教授都不一定能有这样的学问。所以说
宝玉既然是个明理之人,对于向宝钗这样通达人情,又学识渊博,并且容貌丰美
的人不可能不喜欢。黛玉比起宝钗,学识毫不逊色,但她并不通达人情,为人刻
薄,并且「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我觉得一个明理的男人,从外
貌上讲,往往不太会喜欢特别瘦弱的女子,而喜欢体态丰满,甚至有一点胖也无
太大关系的人。纵观古今,大英雄以及才子很多都是这样。况且黛玉有点太病兮
兮的了,花落了还要去收回来,还要葬下去,情调非常美,文章也作得很好,那
句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就是林黛玉!怎么不生肺
病?你管他谁葬你,死了就死了。试想假如是宝钗如果也硬要来个葬花的话,那
她诵的词很有可能就是龚定盫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玩笑
而已)。另外如果宝玉并非喜欢宝钗的话,曹雪芹也就没必要弄出个「金玉姻缘」
的配对项圈,来把关系交缠得扑朔迷离。
  但曹雪芹为什么要让贾宝玉去追林黛玉呢?我觉得这是一种前面所提到的圣
人境界的升华,就是「明知世界不可救而去尽力救」的境界。正是因为黛玉虽然
学识渊博但不通达人情,而这不通达人情和黛玉幼年丧母并且在大观园里无父母
照应有关。所以宝玉才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助她通达人情,这种境界一般人很难
会有,但宝玉很容易会有。首先他在大观园里的状态是很逍遥的状态,贾母疼爱,
众人争相攀附。并且在大观园里,他身边都是才女佳人,所以他看女人已经「齐
物」了,也就是觉得女人之间都差不了太多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很小心的
处理和众姊妹之间的关系,体贴黛玉,关心袭人,甚至在意平儿的喜怒等等。并
且通过在大观园的玩闹,他看清了这个大观园的等级以及姊妹还有丫鬟的特点,
所以当他入世时就选择了一个最不通达人情世故的人亲近,以救世之心救人。可
以说这和《庄子》内七篇从《逍遥游》到《齐物论》到《养生主》到《人间世》
到《德充符》到《大宗师》再到《应帝王》的逻辑是一致的。所以后人说曹雪芹
从《庄子》的哲学中领悟到了许多,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


[ 本帖最后由 夜月 于 2023-6-17 17:17(GMT+8) 编辑 ]评论人:csw199910520
2023年6月12日首发于第一会所(SIS001)
原作者:不详
字数:2503

  以前有人说《红楼梦》是一本写给女人的小说,我觉得这真是一句荒唐到家
的话。如果是那样,它也就不会名列四大名著之首了。以前毛泽东曾说过:「他
是拿阶级斗争的观点在看《红楼梦》,那些小丫头就要被主子欺负嘛。」。对于
这个观点我一半赞同,可以说曹雪芹描写了大观园封建社会的一面,大观园映射
了当时的等级制度,这一点,从《红楼梦》里所描写的不同人物之间的言语和行为,
就可以看得出来。贾母就如同皇上,一言九鼎;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就好比
是以前的军机处,现在的政治局常委。而王熙凤就是中办主任,一个大内总管。
宝玉,黛玉,宝钗,湘云这些就是政治局委员;那些核心人物的贴身丫头诸如鸳
鸯,袭人,平儿之流就是中央委员;以此往下到小丫头,婆子们依次按等级排下来。
曹雪芹之所以要把这一切尊卑层级描写得清清楚楚,在我看来,如果以道家的观点
来说,就是在告诉世人贾宝玉是「游心于物外」地,以出世的视野,看清了大观园
的地位尊卑,也看清了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可贾宝玉也是这个大观园的一份子,当他走进大观园,走进这群人的时候,
曹雪芹让他带着感情地走进那些女子,而并非冰冷的接近。在小说中,宝玉不同
于贾琏等淫色之辈,他身上带着并传递给众女子的那份感情是一种真正的人的感
情,而不是出于性欲或是色欲的淫色之情,这些从他对于芳官等小丫头的真诚关
心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可以说,这「一出一入」就是《红楼梦》最伟大的地方,曹雪芹是在借贾宝
玉告诉众人,要有跳出事物,以出世眼光看问题的能力,而当看清了这人间世之
后,在入世时则要带有感情地去做事,去对待每一个人。论语中说:「君子笃于
亲,则民兴于仁」。爱是由近处逐渐向外扩充的,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真诚爱别
人,才能发展到爱社会,爱国家,爱天下。宝玉的真实感情正是自古至今为政者
往往最缺乏与真正需要的。可以说,宝玉的这「一出一入」就把《红楼梦》这本
小说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在小说中,贾宝玉不仅是一个有感情的人,更是一个多情的人。前面说过,
因为宝玉的情并非贾琏之流的淫色之情,所以他的这份多情才具有极高的超脱世
俗的价值。我们平时总在说做人要有菩萨的境界,什么是菩萨的境界?中国有句
俗语说:「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这是在说自己对于人生哲理觉悟之后,
对于这世界,对于一切的事物非常多情,尽量施以助力。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明
知世界不可救而尽力去救,救一个是一个,这就是圣人的境界。所以说宝玉这
「多情乃佛心」的境界让这个人具备了大彻大悟的高度。
  而什么才叫对于人生哲理大彻大悟的境界?「听曲文宝玉悟禅机」这一段就
是在讲这个境界。宝钗生日,她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的戏。宝玉不解
其中好处,宝钗说这词填得甚妙,你看:
  「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
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后来宝玉回去自己写了一首词: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
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这「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和「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就
是悟道的境界,所以宝钗在看过宝玉的这首词后说:「这个人悟了」,众人一笑。
  小说中,引导宝玉悟道的是宝钗,不是黛玉。世人都说,《红楼梦》里贾宝
玉喜欢的人是黛玉,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是宝钗。小说中对宝钗的外貌描
写是这样的「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
眼如水杏。又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我前面说,曹雪芹
虽然把贾宝玉写成一个不爱治学读书的人,但从他那「一出一入」的境界看得出
他是一个明理的人,可以说,中国历来都认为真正的学问在于明理。论语里反复
告诉学子,真正的学问在与通达人情世故,而不是诗文歌赋,后者只能叫知识而
不是学问,小说里宝钗也曾说过:「男人读书就是要明理,不明理是被书耽误了,
也是糟蹋了书。」。可明理并不一定非要通过看书,就像南怀瑾曾经说的:「有
些乡下人一辈子没出过大山,生活很苦,你去问他你苦吗,他说,这就是命!」。
而这就是学问,真正的大学问,很多博士教授都不一定能有这样的学问。所以说
宝玉既然是个明理之人,对于向宝钗这样通达人情,又学识渊博,并且容貌丰美
的人不可能不喜欢。黛玉比起宝钗,学识毫不逊色,但她并不通达人情,为人刻
薄,并且「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我觉得一个明理的男人,从外
貌上讲,往往不太会喜欢特别瘦弱的女子,而喜欢体态丰满,甚至有一点胖也无
太大关系的人。纵观古今,大英雄以及才子很多都是这样。况且黛玉有点太病兮
兮的了,花落了还要去收回来,还要葬下去,情调非常美,文章也作得很好,那
句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就是林黛玉!怎么不生肺
病?你管他谁葬你,死了就死了。试想假如是宝钗如果也硬要来个葬花的话,那
她诵的词很有可能就是龚定盫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玩笑
而已)。另外如果宝玉并非喜欢宝钗的话,曹雪芹也就没必要弄出个「金玉姻缘」
的配对项圈,来把关系交缠得扑朔迷离。
  但曹雪芹为什么要让贾宝玉去追林黛玉呢?我觉得这是一种前面所提到的圣
人境界的升华,就是「明知世界不可救而去尽力救」的境界。正是因为黛玉虽然
学识渊博但不通达人情,而这不通达人情和黛玉幼年丧母并且在大观园里无父母
照应有关。所以宝玉才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助她通达人情,这种境界一般人很难
会有,但宝玉很容易会有。首先他在大观园里的状态是很逍遥的状态,贾母疼爱,
众人争相攀附。并且在大观园里,他身边都是才女佳人,所以他看女人已经「齐
物」了,也就是觉得女人之间都差不了太多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很小心的
处理和众姊妹之间的关系,体贴黛玉,关心袭人,甚至在意平儿的喜怒等等。并
且通过在大观园的玩闹,他看清了这个大观园的等级以及姊妹还有丫鬟的特点,
所以当他入世时就选择了一个最不通达人情世故的人亲近,以救世之心救人。可
以说这和《庄子》内七篇从《逍遥游》到《齐物论》到《养生主》到《人间世》
到《德充符》到《大宗师》再到《应帝王》的逻辑是一致的。所以后人说曹雪芹
从《庄子》的哲学中领悟到了许多,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


[ 本帖最后由 夜月 于 2023-6-17 17:17(GMT+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

帖子

3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8
7#
发表于 2024-6-5 02:20:32 | 只看该作者
红楼梦断断续续只看了一点,但是十分认同你的观点,红楼就是在通过一个“院子”来讲关于封建社会的一些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4

帖子

8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5
8#
发表于 2024-6-5 02:21:11 | 只看该作者
红楼梦的故事内容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用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尤三姐等个性鲜明的人物描写了封建官僚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特别是贾家的衰落过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说明了封建王朝必将衰落的历史命运。
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是贯穿全书的主线。这条线索从林黛玉和薛宝钗先后接踵来到贾府,与宝玉的爱情纠葛开始形成,并在矛盾中向前开展。
黛玉和宝钗在“哀”与“乐”截然不同,“悲”与“欢”强烈对比之下,一个“魂归离恨天”,一个“出闺成大礼”,终成悲剧结局,是主线的高潮,也是实现全书主题的集中所在。
它以贾、林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贾、林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
[ 本帖最后由 FM666YXUMRMJSVI 于 2023-6-23 18:30(GMT+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9#
发表于 2024-6-5 02:21:50 | 只看该作者
观点很有理据,即是明理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8

帖子

4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1
10#
发表于 2024-6-5 02:22:48 | 只看该作者
看了题主的评论,突然想来红楼梦在形而上的讨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有许多相似,每每惊叹于作者们与读者之讨论善恶极其艰难的交锋而震撼,只是年纪还小,只能察觉出很浅薄的观点,希望将来常看常新。
不过话说回来,感觉还是得回到马克思的现实与理论相结合,明理这件事是比较主观的,容易导向二元对立陷入虚无主义也是极可能的,但就像作者们一样。哪怕个人意志多么微小,也坚信靠意志可以影响客观现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ellobeauty.beauty  

GMT+8, 2024-11-28 13:24 , Processed in 0.52415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ellobeauty! X3.2

© 2001-2033 Hello beauty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